明朝的冕服为皇帝、皇太子、亲王、郡王所专享,其他公侯以下品官都没有资格穿戴。洪武三年,明太祖规定,除祭天地、宗庙时着冕服外,其余场合都不用,但后来在册立、登极、正旦、冬至等大典礼时也采用。
冕服包括冕冠、玄衣、下裳、中单、大带、蔽膝、玉佩、大绶、小绶等。
明代皇帝的冕冠由綖( yán)、旒(liú)、充耳、武、玉簪(zān)等组成。綖以桐木制作而成,长约55.4厘米,宽约27.7厘米,外部以美丽的玄色丝织品覆盖,里面为红色。冕冠前后各12道旒,旒为五彩丝线,每旒穿有赤、白、青、黄、黑五色的玉珠,一共有12颗。
綖下为长条形玉衡,玉衡两端垂充耳一对,充耳用玄色紞(dǎn)系黄珠和白玉各一颗。武是冕冠的主体部分,大致呈圆筒形,一般用竹丝编织,再用乌纱包裹而成。
皇帝冕服的上衣为玄衣,形制为交领和大袖,其领、袖、衣襟等处均施本色缘边。明代冕服继承了传统的日、月、星辰、山、龙、华虫、火、宗彝(yí)、藻、粉米、黻(fú)、黼(fǔ)十二章纹饰。其中玄衣上织日、月、龙、星辰、山、火、华虫、宗彝八章。
冕服的下裳分为前后两片,前片三幅,后片四幅,共裳腰。下裳上织藻、粉米、黼、黻四章,各用一对,排成两行,列于裳前片左右两侧。
冕服中单用素纱制作,形制为交领和大袖,领、袖、衣襟处均施青色缘边,领部织黻纹十三个。
蔽膝上宽一尺,下宽二尺,长三尺。蔽膝上织藻、粉米、黼、黻四章,各用一对,分两行排列,另缀一对玉钩,用以悬挂。
大带为素(白色)表、朱(红色)里,分束腰和垂带两部分,带身及下垂部分都用绿色缘边。在大带结、耳处系有长丝带,称纽约,用素色。
冕服所配之舄(xì)形似靴,舄首做成如意云头状,饰以黄绦缘,并缀黑色缨结,鞋帮用黑色缘边。
玉圭长一尺二寸(周尺),上尖、下方,圭身刻山纹四个,下部套黄绮。玉圭袋用来收纳玉圭,袋身外形、大小和玉圭相似,饰金龙纹,底部有盖。
玉佩为两组,每组由金钩、珩(héng)、璃、琚(jū)、玉花、玉滴、璜(huáng)、冲牙及玉珠串组成。玉佩下有小绶一对,长条形,其颜色、纹样与大绶相同。大绶为长方形,用黄、白、赤、玄、缥(piǎo)、绿六彩织成,上部为菱形纹,下部为竖条纹,用纁(xūn)色织物衬里。